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丛林穿行者

 找回密码
 加入丛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瘸子的茁壮成长:2007中国商业登山回顾 [复制链接]

年度活动
0 次
活动
0 次
红花
0 朵
注册时间
2003-8-23
经验
585 点
帖子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01:04:2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作者:十一郎
    2007年已然远去,2008年带着五个颜色各异的圆圈圈降临神州大地。回顾07年中国商业登山的发展,我们看见:一个壮硕的瘸子正在迅速地成长。
    回顾中国登山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一、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政治登山一枝独秀的时代。为了政治目标和民族荣誉,六十年代中国人创造了珠峰第二次登顶、首登希夏邦玛峰(世界第十四高峰,海拔8012米)的成绩,加入到8000米国家俱乐部的行列。但政治登山的一枝独秀,也使得我们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从登山的成绩到整体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外部世界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只存在官方登山组织,并且绝大部分登山技术和理念来源于前苏联。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世纪末,是摸索着进行国际合作登山的年代。随着当时山峰资源的开放、和国家对登山项目投入的减少,官办登山协会(其另一重身份则是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在生存的压力下,发展出与外国登山组织合作的活动模式。然而,对这个时代的合作攀登,却有罗生门式的各自理解——外国来华登山者,把中国一方理解为受雇用的服务提供方,而我们则自称为合作方。使用客户的经费,并以同样的身份出名和创造成绩,这样的好事,只有在绝对垄断和信息极度不对称下的情况下,才容易发生。可惜,便宜的总难以持久。
    这个阶段,为国内的体制内登山组织留下了两笔财富:
    1、国家登山队从日本同行那里学来的、新的登山知识和理念;
    2、西藏登山队确立了14座8000米的目标。
    三、在官方登山组织挣到外币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个体意识的增强,上个世纪末,民间登山逐渐出现和壮大。这种模式最大的生命力在于:登山者发自内心的喜爱
    随着新世纪曙光的到来,2000年4、5月的三个登山活动,标示着中国商业登山的正式发端。这三次登山活动,一支章子峰登山队由体制内的登协提供服务、山友提供经费;两支分别来自北京和广州的玉珠峰登山队,则由尚处于雏形的民间服务者与山友组成。非常不幸的是,后两支队伍,都酿出了重大山难——在3天之中,有5名登山爱好者永远地留在了玉珠峰。
    同年9、10月份,中国登协和青海登协在玉珠峰联合举办了国内第一次面向普通山友的大型收费登山活动:“第一届玉珠峰登山大会”。那一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爱好者参加。大部分山友登顶、无一伤亡的良好记录,为官方登山机构介入商业化登山,铺就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2003年的珠峰攀登,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在操作模式上,为后来者运作8000米级商业登山,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在宣传效果上,则把登山这个小众运动,以“英雄”的名义推到了大众面前
    中国商业登山的要素,至此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具备操作性的供给
    在需求方成爆炸性增长的现实面前,供给方也由单一的官方登山协会,逐渐演变为官方登山组织、非官方商业机构、所属地个体户向导并存的局面。
    在这个并存局面中,以“刃脊探险”为代表的非官方商业登山机构,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却有着很好的活力。以刃脊为例,成立不久,它就得到了“世界五百强”美国戈尔公司的资助。而作为国内的行业老大,中国登协的长期商业合作伙伴,却没有这个级别的。
    以四川四姑娘山区域、云南哈巴雪山区域为代表的有当地老乡构成的个体户向导模式,也非常的灵活和实用。他们的本地化“食住登”一条龙服务,特别受到民间攀登者们的好评。
    在这个格局之外,作为特色旅游公司代表的中X公司,则在商业登山这个市场上节节失地,逐渐撤离商业登山这个专业性强、风险性高的领域。
    07年夏天,在四姑娘山区域登山服务集中地日隆镇,当地政府的拆迁行动,把一批依靠特色旅游和登山探险谋生的当地百姓,挤压得无处容身。
    时间来到了2007年3月29日,这一天,来自刃脊探险的、著名攀登者刘喜男在四川党结真拉峰遇难。刘喜男遇难后,他的家人向刃脊探险负责人马一桦提出了诉讼,在公司运作的层面,形成了刃脊探险的巨大财务危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作为非官方商业登山机构的一面旗帜,刃脊探险向何处去?成为了登山界朋友们关注的话题。
    由此,有必要类比一下2005年5月上海山友庄东辰遇难于西藏启孜峰的事故。那一次活动,虽说由一家探险公司操作,但实际上,它与体制内的登山组织有着千丝万缕、欲说还休的联系。我们不难发现,横跨体制内外的主办方,吸引了许多资源。在庄东辰遇难后,就赔偿问题,主办方很快找到了相关的资源,并没有由此产生巨大的财务困难,从而影响公司的运作。
    刃脊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寓意和代表性——有活力的、完全的市场行为,在中国的“商业”登山环境里,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今年国内的超高海拔商业登山,以珠峰(世界最高峰)和卓奥友峰(世界第六高峰)为舞台,延续着去年的成绩。
    07年的珠峰商业登山,又与往年不同。往年只有“圣山探险”、“极度体验”这两家有登协背景的公司,组织过类似的商业登山队,而今年除了“圣山探险”的商业队伍,还有一支单独组队的“新疆啤酒队”,更有意思的则是,有一位国内的登山爱好者李勇,参加了新西兰著名高山向导罗塞尔组织的商业队伍。罗塞尔的探险公司,在全世界的超高海拔商业登山上,拥有绝对第一的成就。这种多元化的构成,是一种新的形态。
    07年5月,共有12名(11男、1女)国内登山爱好者,通过商业登山的方式,登顶了世界最高峰。
    同年10月,圣山探险继续组织了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的商业登山。这次活动,因恶劣天气影响,5名(4男、1女)国内登山爱好者,在向导使用GPS测量出8200米的数据后宣布登顶、并返回。这个成绩,当然无法与06年的19名爱好者登顶相比,但或多或少延续着商业登山在这座山峰上的“成功”。
    通观2007年国内的商业登山,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
    1、具备体制内资源的探险公司,成绩斐然。
    2、体制外的纯商业探险公司,前途堪忧。
    3、区域性个体登山向导,朝不保夕。
    4、商业竞争,将不仅局限于国内范畴。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商业环境里,服务与产品才会得以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对于中国的商业登山而言,类似于刃脊、三奥等逐渐发展起来的、纯商业化的登山服务机构,是一种面向未来、富有生命力的元素。
    随着刃脊的一撅不起,国内的纯商业登山组织,面临的困境毕现——与垄断机构,你无法竞争。体制内的登山机构或横跨体制内外的探险公司,将进一步发挥其“身兼资源管理者、规则制订者、裁判员、运动员等多重角色”的优势,以商业登山为手段,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并间接导致“自由竞争者”的萎缩。
    以体制内机构对登山资源和规则的垄断为背景,展望08年奥运珠峰圣火的强大宣传后果,中国的商业登山将以一个“强壮瘸子”的姿态,迅猛地变得更加壮硕和不平衡。由此,民间的自由攀登者和普通登山爱好者,将更加远离商业登山的模式,而让位于那些财务上拥有充分优势的“高端”客户们。
    中国的商业登山,将会是什么?答案不在国际登山界已有的案例中,而在国内各种垄断行业的合唱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0 17:02:03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丛林

Archiver|手机版|丛林穿行者 ( 粤ICP备18155597号 )  

GMT+8, 2024-12-1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