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和平年代“购买”英雄光环的捷径?
说英雄,谁是英雄2003年春夏之交,我以登山爱好者的身份,参加了一次得到大量传播的珠穆朗玛峰攀登活动。由于那是电视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程直播世界最高峰攀登,由于当时正处于特殊的非典时期,所以那一年的攀登活动,每个参与者不仅完成了原本预期的攀登诉求,而且收获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在此,我只能用“东西”这个词汇去指代这些意外收获,因为实在难以用一个简单的褒义或贬义的词语去形容。
在珠峰待了近两个月之后,我们回到城市,蓦然发现外部世界对我们的解释与定义,似乎与登山本身相去甚远。其中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在下山后的一次采访中。
当时正值非典后期,一位年轻的女记者问我:“作为抗非典的英雄,您对我们的读者有什么特别的话吗?”
“抗非典英雄?”我听了她的问题,有点犯迷糊。
“是啊。”女记者用很鼓励的神情看着我。
我要承认,那个时候我刚从高海拔下来,脑子比较傻,但即使是现在,我相信我的回答也依然不会有什么不同:“当非典在广东出现的时候,我正在北京训练;当非典肆虐全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山了。就我个人而言,我对非典缺乏直观的体会和认识,我们这次攀登活动的起源也早于非典的出现。所以,很不好意思,我没法回答您的问题。”
其实,当我听说自己成为“英雄”的一刹那,心里还是很激动的。毕竟,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些英雄情结。而在和平年代,“英雄”更是一种稀缺的荣誉。可我无法违背基本的理智,想象自己是位“抗非典英雄”,毕竟我们没有为此做过什么实际的贡献——或许,这样的光荣应该更适合于一位尽责的、普通的护士。
说英雄,什么是英雄
在我们说起“英雄”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是指那些利他行为者——为了公共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人。在战争年代,英雄是批量产生的;而在现代社会、和平年代,英雄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也许是由于“英雄”的稀缺,媒体才喜欢寻找各种各样的英雄;也许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些英雄情结,充当英雄是才成为一种强烈的内心虚妄。可究竟什么是英雄?
就我所知道的国内登山界,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民间登山逐渐兴起之后,活跃于公众视线的攀登者,大部分是业余登山爱好者。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的成绩或许是高不可攀的。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国内业余登山爱好者在攀登任何一座7000米以上山峰时,不是倚赖职业高山向导的服务和带领才取得成绩的——有些人在山上甚至连烧水、做饭这样的能力都不具备。
当然,山上山下环境的迥异、登山行为与社会行为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却往往使得公众看到的仅仅是一些指标化的表象。于是,一个在攀登中自身能力不足、却善于攉取最大资源自我吹嘘的人,成为公众心目中的英雄,也就不奇怪了。
更深一步去想,英雄的价值,不在于“钱、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优劣,“英雄”是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具备相应的内在修养,谈何英雄?
说英雄,购买英雄?
有一种所谓的现代商业思维认为,什么都是可以通过交换获得的。但这个规则,并不通用于任何事物。
2000年初攀冰训练的时候,我和同伴们聊天时戏言登山者必须“三有”:有兴趣、有时间、有经济基础。因为有兴趣,才能受得了训练的罪、吃得了登山的苦,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攀登能力;必须有时间,才能从事长周期的高海拔攀登;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负担登山的投入和因登山而带来的损失。
但这个“三有”的标准,并不高得吓人,特别是后两点。以四川一座海拔5500米以上的技术型山峰为例,如果队伍成员都是合格的攀登者、能够自主解决困难的话,7天的攀登周期、以成都为起点,包括交通、运输、食宿、其他消耗、装备折旧等全部开支,人均费用也就人民币一千五百元左右。登山并不是“富人的游戏”。
在而今这个追求商业利益的和平年代,为做英雄而去当消防队员、医生等,似乎风险太大。而作为“英雄”,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名利回报的。于是,登山成为了某些人获取英雄光环的一条捷径。
2002年,为了获得“XX城市最高峰处女登”的光环,就有一位从业于媒体的登山爱好者,不顾同伴的安危、玩了一次高山假失踪;并在下山后,立刻抛开队友和前来救援志愿队伍,带着小蜜赶回成都,据说只为了把自己的“首登”版本及时发布出去。事后,他获得了来自报纸读者的追捧,但也遭到登山爱好者的鄙夷。更为有意思的是,时隔3年之后,另一支队伍重新登顶那座山峰,最终发现这位“处女登英雄”当年根本登错了山峰、并很可能刻意隐瞒了这个事实。
2004年,一位来自西南的年轻女性,参加一次“保姆式”旅游登山活动时,到达了珠峰海拔7028的北坳营地。回去后,她受到了当地的大力宣传和热烈炒做,竟然被“授予‘XX登峰女英雄’的荣誉称号”。珠峰攀登全程从海拔5200米开始,顶峰是海拔8848米。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仅仅是高度上的中点而已,并且攀登珠峰真正的难度集中在7500米以上。即使这样,该女英雄的“攀登”,也是依靠年轻的藏族高山协作大力帮助才勉强上去的。公共媒体宣扬的所谓英雄,到底有多少水分,可见一斑。
记得2002年,那位年轻藏族协作的老师曾告诉我,有一年他在珠峰协助外国队攀登,在北坳收留过一只流浪狗。我有时会促狭地想,应该给这只流浪狗挂一个铜牌——“无后援SOLO珠峰”,然后每年攀登季节都把它放在珠峰大本营,让那些熙来攘往的名利之徒,先受些基本常识的普及教育。
做英雄,固然辉煌。但如果用现实的金钱、权力等去交换一个所谓英雄称号的话,那么这种交换本身,就早已背离了“英雄”的实质内涵——更不要说那些必须依靠他人牺牲才能勉强完成的人了。
“英雄”——多少荒谬借尔之名
中国的登山,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是一个为完成政治任务不惜牺牲一切的年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登山界,则着重于通过国际联合攀登解决自身的经费问题,依然是政府垄断的行为;经过最近十几年的演变,国内的登山已经发展到民间登山者的自我实现阶段。对于一名不以此为谋生手段的攀登者而言,登山的价值或许只在于完成个人的内心愿望,登山的意义或许只体现在当事人的内在体验。
当有人声称登山是贵族运动的时候,当有人试图以金钱、权力或社会手段借登山去购买“英雄”这种个人荣誉的时候,我们或许要思考一下,这样的登山是不是远离了它的真实内涵?这样的交换会不会遗失了更珍贵的东西?
皇帝新衣的故事总会在各个角落里上演。在这个现世的、商业化的、和平年代,面对“英雄”的诱惑和迷失自我的危险,作为登山的人,也许需要更多的理智和清醒。
2005年10月初写于杭州江南驿
作者声明:
欢迎非赢利性户外论坛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
未经许可,本文不供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任何形式的转载、引用。
谢谢!
PS:啥时能回来?春节期间看你张罗攀冰,不知年前能不能回来啦?
和居士一起咱们安静地喝酒? 好文章! 多一分真实, 少一分盲从. "真实就是力量".感谢十一郎经常提供的真实情况. 《英雄》到底是哪个高人的作品?一声叹息~~~有话好好说~~~爱你不如爱自己~~~
受益匪浅!
这种真实会让人思考和感动;而目前那些风头正猛的破臆想就显得是一笑置之的无奈.读这样的文字不觉又回到纯真年代
以下是引用十一郎在2006-1-20 23:50:51的发言:说英雄,谁是英雄
或许,这样的光荣应该更适合于一位尽责的、普通的护士。
说英雄,什么是英雄
英雄的价值,不在于“钱、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优劣,“英雄”是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具备相应的内在修养,谈何英雄?
说英雄,购买英雄?
如果用现实的金钱、权力等去交换一个所谓英雄称号的话,那么这种交换本身,就早已背离了“英雄”的实质内涵——更不要说那些必须依靠他人牺牲才能勉强完成的人了。
“英雄”——多少荒谬借尔之名
在这个现世的、商业化的、和平年代,面对“英雄”的诱惑和迷失自我的危险,作为登山的人,也许需要更多的理智和清醒。
感谢! 以下是引用桑珠小莉在2006-1-21 10:49:47的发言:
PS:啥时能回来?春节期间看你张罗攀冰,不知年前能不能回来啦?
和居士一起咱们安静地喝酒?
呵呵,也没咋张罗。今年春节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干脆留在北京攀冰、滑雪了。再加上春节期间人晃荒马乱的,打算过了年再回来,这酒是一定要喝的!
谢谢大家的回复!愿我们都能从登山中收获到真实而珍贵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 22:51:33编辑过] 狼声犀利!
畅快! 狼兄佳作,掷地有声!如今超级物质社会,媒体超级无聊,既然你为了自己的利益非要制造神话,我何不受之?或坦然,或惴惴。至于“一位从业于媒体的登山爱好者,不顾同伴的安危、玩了一次高山假失踪;并在下山后,立刻抛开队友和前来救援志愿队伍,带着小蜜赶回成都,据说只为了把自己的“首登”版本及时发布出去。”,这位仁兄就不能提英雄二字了,干脆叫流氓就很确切了。
页:
[1]